
黑臉琵鷺的數目稀少,是全球瀕危物種。香港觀鳥會每年都會進行「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而今年發現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首度突破七千隻,錄得7081隻,較去年多93隻。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指出,今年黑臉琵鷺在三大度冬地區的增長幅度均較以往明顯放緩,至於種群數量增長是否已達瓶頸,則仍需進一步觀察。
記者:何君奕
黑臉琵鷺是一種瀕危的遷徙水鳥,主要棲息於東亞沿海濕地。香港觀鳥會於1994年起統籌其全球普查。今年普查於2025年1月17日至19日進行,動員全球逾200名保育專家及義工數算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等11個黑臉琵鷺過冬地區,而本港主要是后海灣地區,當中包括米埔保護區。今年全球主要度冬地的黑臉琵鷺數量均有所增長,台灣仍是其種群全球最大的度冬地,數量較去年微升至4196隻,增幅為0.8%,惟后海灣所錄得黑臉琵鷺數字跌至328隻,較去年少47隻,跌幅為12.5%。
黑臉琵鷺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濕地健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平衡維護具有重要意義,亦是作為濕地旗艦物種和質素指標之一。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指,香港和后海灣族群數量過去十年間增長近乎停滯,佔全球族群總數不斷下滑,估計與本港濕地面積和質素狀況有關。
余日東建議訂下更積極進取的目標,不但要令濕地不再減少,更要增加濕地面積總量,以及積極管理和修復更多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和度冬地,才不會白費過去30年來的黑臉琵鷺保育工作,他認為保育要擴展至不同區域,包括加強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及呼籲沿岸地區採取改善措施以保護遷飛候鳥安全。
為了促進黑臉琵鷺的區域保育工作,香港觀鳥會今年二月連同本地及國際保育專家召開研討會,提出多項國際行動計劃,並修訂2010年制定的《黑臉琵鷺國際物種保育行動計劃(ISSAP)》,研討會亦決定將每年三月第三個星期六定為「國際黑臉琵鷺日」,以提高公眾對保育黑臉琵鷺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