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齒酸蝕是港人常見問題。有調查發現,25至45歲受訪港人中,高達96%的人出現至少一項牙齒酸蝕徵狀,包括牙齒變黃、牙齒邊緣崩缺等,有關情況較2008年增加了4%,該調查亦發現,港人對有關認知及處理方式有待改善,並建議食酸後不要立即刷牙和刷牙儘量使用含氟牙膏等。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副院長朱振雄指出,胃酸倒流、經常高酸性飲食、精神健康問題如暴食症或嘔吐等都是牙齒酸蝕的風險因素。
記者:吳彥澄
牙齒酸蝕是指牙齒表層的琺瑯質受到酸性物質侵蝕,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或再生。為了解港人飲食習慣及最新牙齒酸蝕情況,香港預防齒科學會聯同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於今年2月進行了網上調查,成功訪問了1452名年齡屆乎25至45歲的受訪者。 結果顯示,有96%的受訪者已出現至少一項牙齒酸蝕的徵狀,主要表現為牙齒變黃(51%)、飲冷熱飲品及吃酸甜食物時有痛感(43%)、牙齒邊緣崩缺(24%)及變薄(23%)等。近半受訪者於30歲前開始有徵狀,平均出現徵狀的時間約4.8年。然而,只有59%的港人聽過牙齒酸蝕,逾半數錯誤認為牙齒酸蝕是正常老化現象,另有58%的受訪者則錯誤處理牙齒酸蝕問題,例如用牙線、洗牙、漂牙、進食後立即刷牙及大力刷牙等,這可會加劇琺瑯質流失。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副院長朱振雄指出,經常攝取酸性飲料和食物是導致牙齒酸蝕的主要原因之一。琺瑯質的臨界酸鹼值(pH值)為5.5,低於此值的酸性飲品如運動飲品(pH 2.9)、檸檬茶(pH 3.1)及凍碳酸水(pH 4.5)均會侵蝕牙齒表層。若口腔未有足夠時間中和酸性,少食多餐或頻繁進食更會阻礙唾液修復牙齒表面的再礦化過程,加速琺瑯質流失。惟45%的受訪者習慣「以酸代甜」,如以檸檬水取代含糖飲品,24%採用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另有9%在每次用餐後立即刷牙,港人眼中的「健康飲食」或成為牙齒酸蝕的元兇。
朱振雄建議,市民應建立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鞏固牙齒,如避免正餐之間進食酸性食物和飲品、食酸性食物後不要立即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和嘔吐後漱口等,同時還要注意胃酸倒流及精神健康問題對牙齒健康影響,定期接受牙科醫生檢查。
社區藥房總藥劑師趙國亮呼籲,市民如出現敏感牙齒徵狀,應及早向牙醫求診,他又解釋,牙齒酸蝕會導致牙齒敏感,患者食用冷熱甜酸食物或刷牙時感到刺痛,嚴重時還可能引發牙髓劇痛。如果不加以適當處理,牙齒將持續受到酸蝕,最終導致牙齒變薄、變脆和易斷裂,甚至需接受繁複且昂貴的治療,影響外觀及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