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大學研究發現,疫情對內地來港移民的收入及就業率有長遠影響。有六成半受訪基層內地移民在2024年的收入較2019年低,研究中亦發現一半在疫情初期失業的內地移民,至去年仍未找到工作。
記者:李千尋
香港浸會大學受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委託,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236名屬於工作年齡人口的內地移民,了解他們在2019年至2024年的收入和就業情況。結果顯示,按年比較收入水平,受訪者在2024年度首九個月的收入中位數為15023元, 以2022年物價水平卜十計算,低於疫情前3%,表現較香港整體工資表現差。
研究亦發現,內地移民基層就業人口就業率仍低於2019年,但高於香港整體情況。團隊追蹤於2020年失業的個案,發現逾半至2024年仍未能脫離失業大軍,出現「磁滯性失業」現象,即短期經濟衰退帶來的事業演變為長期失業狀態,另外有15%的受訪個案表示即使重回就業市場,但收入仍少於疫情前。
團隊呼籲政府需加強支援以協助相關群組重投就業市場,並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時,充分考慮內地移民對本港人口結構和未來勞動力的影響。浸大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黃健明博士表示,疫情期間內地移民對補充勞動力、減慢人口老化有重要作用,隨著內地移民居港年期增加,其參與率和收入都得以逐步改善。黃建議,若有措施幫助內地移民加快融合,有助於其提升勞動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