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eff是從新聞上看到母校將「腰斬」文科生消息的。就在不久前,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宣佈了一項改革:將文科招生比例從百分之三、四十壓縮至二十。自馬相伯先生創校之初提出「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三大宗旨以來,人文學科一直是復旦大學的「旗幟」、「優勢」,作為中國高校人文教育的學術重鎮,這一改革方案發佈後不只Jeff這些校友,也迅速引發了全社會熱議。
記者:白露

一個理科生的文科「信仰」
Jeff是北方人,從復旦畢業多年,目前金融類博士在讀。他和復旦的緣分開始於十多年前,有一次他無意中參加了復旦在他們高中的宣講會,儘管宣傳片風格陳舊,但裏面的一句宣傳語還是擊中了他: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才俊的選擇。「我很喜歡復旦的校訓——自由而無用,就好像我去了也會成為這樣的人一樣」,當天回家,Jeff就毫不猶豫地在志願上填了復旦。但那個年代,對於北方人來說這個學校名聲不算很響。Jeff的父親對此極力反對,為此父子爭執不下。為了跟父親賭氣,Jeff最後不但偷偷報了復旦,還選了個文科——德國語言文學。「他不讓我學醫,我就學文」,Jeff自嘲。
作為一個理科生,他對這個專業有點水土不服,因此大學一年級時的GPA(成績平均績點)較低,但他不後悔。大學期間,他上了很多文科課程——文學、政治學、心理學、法學、法醫學、哲學、藝術史……這些課給他意想不到的收穫。如今研究金融領域的Jeff坦言,雖然最終自己向生活低頭,沒有從事文科相關工作,「但這些文科教會了我什麼叫氣節與風骨,塑造了現在的我」。所以對近期母校宣佈改革的消息,「我雖然不滿,但也改變不了什麼」。他認為,其他學校降低人文學科存在感無可厚非,因為那不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不應該是由復旦帶頭來做,因為他覺得人文是復旦的底蘊,「如果中國總要保留幾個文科精英教育,這個使命就應該是復旦的」。
文科退潮:「手術刀」背後的壓力與邏輯
那麼Jeff所謂的「文科」是什麼?據中國教育資訊化網《中國教育部教育管理資訊中心指導》,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簡稱,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稱。其中,人文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社會科學主要研究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其實,復旦大學這次改革並非是文理專業調整方案的起點。早在2023年3月中國教育部官網上就發佈了「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其中的工作目標寫道:「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
而今年正好是2025年,又伴隨著AI熱度的幾何式增長,文科價值的討論顯然已從隱秘走向公開,改革的必要性似乎成為共識。面對社會的強烈反應,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第二次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再次對自己的「大手術」做出解釋:今年復旦本科生招生計畫,文科確實有所減少,「一是因為高考文科生源在萎縮,二是一些曾經熱門的專業遇冷,社會的需求在萎縮」。
這種說法得到了前線老師的印證。吉林省某重點高中數學老師王微告訴本文記者,她所在的學年學生總數550人,物理大組375人,歷史大組只有175人,「而這些學歷史大組的文科生選擇文科,幾乎都是因為數學學不會」,她直言,「學生因為專業選擇少不敢報文科,而文科生報考比率低又加劇大學裁撤文科專業,這是一個死迴圈」。
Jeff搞不明白母校大規模裁撤文科專業的原因,因為「那是復旦的驕傲」。但「大手術」背後實則有深刻的邏輯。理工科擴招、文科專業裁撤其實是與國家戰略同頻。教育部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中第二條工作要求中提到,專業設置「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支持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綠色低碳等關鍵領域佈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人文學科的價值:培養思考能力
作為兼有文理科背景的學生,Jeff對復旦的人文教育充滿感激。儘管在曾經在工作中更多用到的是經濟方面的知識,但他始終認為文科教育在職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我曾遇到過許多性格怪異、三觀扭曲的學生,這正是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現。」不但如此,他認為,社會、經濟、法律等制度都需要以人文專業為基礎,構建上層邏輯,社會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單元都不存在了,就不能妄談科技發展。「畢竟我們是人類,不是坐在電腦後維護代碼的牛馬。」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Saulius Geniusas教授在接受本文記者採訪時進一步指出,人文學科的真正意義在於培養思考能力。「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閱讀、寫作與表達能力始終不可或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人文學科提供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幫助我們反思過去、理解當下。」他明確否定了人工智慧可以取代人文學科的觀點。思考的本質是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而不是簡單的規則遵循或計算。真正的思考不僅在於解決問題,更在於發現新問題。高科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問題被提出並解決,而這正是文科思維的獨特貢獻。「好大學和非常好的大學到底有什麼區別?所有好的大學都有好的科學課程。但是,如果希望好大學變成非常好的大學,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人文學科。」

交叉學科 文科教育的改革探索
儘管Jeff堅持「文科價值論」,但他也承認時代在進步,傳統文科不能因循守舊。「其實作為復旦的老人,早在復旦改革前,我們早就發現了文科本身的問題了」。他介紹,復旦文科生很多在畢業後都轉行了。除了法學和经管這類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外,復旦的文科校友分佈在社會的行行業業。「十年前就是這個趨勢。這說明文科專業的供需早就出現了問題」。
不過,他還是覺得,專業可以根據需求調整,但人文教育要保留,甚至希望人文教育融入所有專業中。「對於專業本身的發展來講,我們也不希望某個專業永遠的消失於復旦的歷史中。」他認為,長期來看,社科依然對人類發展有重大貢獻,從做學術的角度來說,文科可以精煉,但絕不能消失。所以Jeff疑問,有沒有一種改革模式,既能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又能「培養有人味的人」?
今年3月起,多所名校的改革方案顯示,文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是大家共同探索的模式。據復旦大學官網上刊登的校長金力的介紹:其改革具體模式為「2+X+Y」,「2」是通識課程和專業教育,「X」是多元發展路徑,「Y」是融合創新能力,以此搭建學生培養的「立交橋」。此外,清華大學於3月5日在官網上發文《清華今年擬成立新書院擴招150名本科生 重點培養AI+拔尖創新人才》。而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康震則在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介紹:「北師大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才發展的需要,推出漢語言文學+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培養專案,今年就要啟動招生」。武漢大學則在3月7日發文宣佈「2025年,武漢大學將進一步擴招本科生,計畫招生7300人。此次增加的招生名額將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著力培養人工智慧與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


這種跨學科建設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理思維,能為文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過在「改革」初期難免陷入「跟風」。Kelly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她介紹,近期復旦宣佈的政策暫時對她還沒有實質性影響,但卻使她對馬上來臨的畢業季感到焦慮,「對未來發展開始覺得迷茫」。其實,當初她本來高中也是理科生,因為蠻擅長學歷史,就在志願上也填報了,結果陰差陽錯就被這個志願錄取了。3月19日她就參加了這麼一場體現創新模式的課程——《AI賦能的社會網路分析與世界史研究》。講座中主講者並沒太說清楚AI是如何對歷史發揮作用的,反而不停强调一些功利化的信息,當然她非常理解如今文科的艱難環境下需要做這樣的調整。但她還是忍不住感慨:AI+歷史到底真能發揮作用,還是更多充當了人文學者在當下文科惡劣環境下一種自我生存的策略?
Jeff跟他的師妹一樣,希望這種改革探索真的能解決人文學科的根本問題,少一些渾水摸魚。日本社會學家吉見俊哉在《「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中提到,大學的使命不是為商業服務,而是應致力於全人類和全社會的普世價值,他更提出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皆可進入大學的想法。也許這一設想過於理想化,但同時也給我們啟發:人文教育的價值並不局限於學科化的形式,而是貫穿於個體的生命歷程之中。由此可見,這場圍繞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大手術」必定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但「文科與理科的分野,也許的確到了要打破的時刻」。Jeff可能已經理解了母校這個「壯士斷腕」的選擇。

注:本文受訪者均採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