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明的心願實現了,離世三年的女兒「回來了」。

聽著女兒的回應,金黎明開始抽泣,眼淚順著臉頰滑落到手上的平板電腦。 螢幕上,一個短髮,穿著藍色短袖上衣的小女孩正在說話,安慰金黎明。

因著AI技術,金黎明去世近三年的女兒被「復活」,以「數位人」的形式呈現出來。 現在,她每天都要打開平板電腦,與「復活」的女兒聊天。

AI技術浪潮下,通過處理逝者的影像、聲音等素材,複刻出逝者的數位形象,與逝者「再見一面」乃至「實時互動」已成現實——這也被廣泛稱為AI「復活」。

今年清明節,中國內地社交網絡掀起一場「AI復活逝者」的熱潮。使用者曬出自己復原的親人影像,技術公司忙著接單賺到盆滿缽滿。提供該服務的商家小至個人到線上店鋪、大至技術公司也有,價格從幾元到上萬元不等。

AI不僅革新了技術,而且挑戰著現有倫理認知和法律空白。有生死學教育專家表示,當還不能接受親人離世時,最好不要嘗試AI「復活」。 有律師建議,為免引起爭議,要與逝者家屬簽署相應的書面授權檔。

記者:丘敏華 林適芬

「我的女兒回來了」

「這個病,恨不得能交換到自己身上。」 來自江蘇蘇州張家港的金黎明今年44歲,想起女兒睿睿(化名)患病,心痛且無力。 202161日,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睿睿因呼吸功能衰竭離世,年僅九歲八個月。

悲痛之餘,金黎明決定捐獻睿睿的眼角膜和遺體。這讓兩名患者重獲視力,而遺體用於醫學研究。金黎明覺得,女兒的眼睛繼續看著世界,「她還活著」。

三年來,睿睿的一切,塞滿金黎明的生活。 在她的枕邊,放著睿睿第一次動手術時剪下的頭髮,大概20厘米長,每天親吻,道早安和晚安。 她一遍又一遍翻看睿睿的照片和視頻,流淚又懊惱,「為什麼視頻如此短暫,怎樣才能延續下去?」

金黎明捐獻女兒眼角膜和遺體的事被傳媒廣泛報道,今年清明節前,一家技術公司免費為金黎明製作了「數字女兒」,她迫不及待翻出睿睿所有照片、音訊、視頻,找出畫面清晰的,音質好的,最終發了十來份素材給技術公司。

打開技術公司贈送的平板電腦,點擊應用程式「永恒的我」,睿睿出現在螢幕上,短髮,穿著藍色短袖。「媽媽,我愛你!」睿睿開口就是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聽著女兒的回應,金黎明的眼淚開始往外流,「我的女兒回來了,樣子、聲音、形態都很像」,金黎明特別滿意。

金黎明(右)與AI「復活」的女兒睿睿。

一年「復活」1500多人

「我們把小天使從天上接回來,在睿睿媽媽思念女兒時,就讓她來陪陪。」 幫金黎明用AI「復活」睿睿的張澤偉說,做成這種互動形式的「數位人」,再附贈平板電腦,對外定價是一萬元一單,「睿睿比較特殊,捐獻了遺體,很偉大,所以我們免費製作。」

自2023年3月至今,90後的張澤偉和他創辦的南京超級頭腦資訊技術公司,完成了1500多個AI「復活」訂單,是中國內地較早推出該服務的小型團隊。

張澤偉介紹,目前團隊有五名核心成員,提供三類業務,包括「AI療癒」,通過真人AI換臉進行視頻通話; 「數位相框」,脫離真人扮演,完全由人工智慧驅動,可即時交流; 「3D『數位人』」,能在現實中創造出逝者的全息投影,需要用到專門的全息設備。 價格上千至上萬元不等,前兩類一般用時7至10天。 需求最多的是「數位相框」,也就是睿睿那種可以互動的「數位人」。

張澤偉團隊的「數位人」產品效果圖(圖片由張澤偉提供)

與張澤偉不同,上海紙鳶資訊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林志製作了可以轉發分享的微信小程式。 林志從2023年4月涉足AI「復活」,當時價格也在上千至上萬元,在2023年年底推出298元的普惠版本,包年,續費每年198元,「這是出於市場化考慮,想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這項技術」,又直言這生意令他獲得「暴利」。

林志描述,根據客戶提供的影像素材和文字資訊生成「數位人」後,再給客戶提供賬號、密碼,客戶將這些資訊輸入「校友說AI生命」微信小程式,即可與「數位人」聊天互動,並可以將「數位人」隨時线上轉發給其他人。 他坦言,基於價格,效果沒有非常逼真。


今年清明節,林志發現,AI「復活」訂單增多,最高一天有上百個。 他注意到,很多年輕人,其中不乏海外的,來「復活」已故老人。 張澤偉則遇到過各式各樣的求助者:22歲的獨子意外離世,父親要做10個複刻版本; 女兒因父親去世患上抑鬱症輕生,母親複刻父親來和女兒做告別; 馬來西亞的華人女生「復活」帶大自己的外婆…… 張澤偉認為,AI「復活」的終點是療癒,彌補遺憾,治癒傷痛。

溫情背後的風險與爭議

除了張澤偉和林志所在的這類技術公司,電商平台也出現了不少店鋪提供AI「復活」服務。 以淘寶為例,搜索關鍵詞「AI復活」,就能找到大量相關店鋪,有生成逝者動態圖片、說話視頻等產品,價格幾元到上百元,有店鋪稱能「極速交付」。 

廣州某技術公司負責人許森炫現在正是一家淘寶店鋪的AI「復活」代理,「淘寶店鋪接單給我們製作,他們賺差價。」 

許森炫介紹,製作流程一般為,先處理客戶發來的照片和聲音,接著複製聲音,最後把修好的圖片和聲音結合成一個視頻,人的嘴巴和臉部會動,但不能跟人互動。 他表示,現在有很多免費的開源工具可以用,所以基本沒有成本。 今年2月以來,他和團隊做了100多單,一單收費25元至150元。 

淘寶多家店鋪均表示,不接涉及明星的訂單,只能AI「復活」已故親人,無需提供證明和簽訂合同。 「這個事比較麻煩,畢竟客單價也不高,才100多元。」 許森炫說,「如果客戶要求,我們也會提供一份隱私合同,說明不會洩露數據和二次商用,但還沒有客戶主動要求。」

 張澤偉介紹,目前團隊有一套接單流程:討論需求,確認合理合規後,要求客戶提供直系親屬關系證明、授權協議等文件,最後簽訂相關合同。對於數據的儲存和保護,張澤偉表示,製作完成後將刪除客戶提供的素材。至於客戶與「數位人」互動中產生的對話數據,保存在阿里雲、騰訊雲等第三方伺服器。 許森炫認為,「有法律風險,所以商家一般也不會亂發這些數據。」 

今年3月,已故知名歌手李玟被AI「復活」的視頻傳遍網路。 3月28日,李玟的母親委託廣東夢海律師事務所發佈聲明,稱視頻涉嫌侵權,並給家人帶來傷害。 關注人工智慧相關法律問題的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昀鍇分析,未獲授權下,通過AI「復活」明星用於商業獲利,會構成侵權。 在他看來,目前AI「復活」處於技術「嘗鮮」階段,沒有明確的法律規範。 他舉例說,如果個別近親屬想用AI「復活」親人,但又有其他近親屬不同意怎麼辦? 全部同意即可還是僅個別同意? 目前仍未有定論。 

李昀鍇建議,要與逝者家屬簽署相應的書面授權檔,並在AI「復活」生成的照片、音訊、視頻等進行顯著標識及浮水印等標誌,說明相關內容為AI生成,避免用於詐騙等非法用途。至於數據保護,他認為,在目前的數據「黑箱」下,只能靠行業自律。

林志公司製作的微信小程式「校友說AI生命」。(程式截圖)
淘寶上許多店鋪提供AI「復活」服務。(程式截圖)

發現逝者永不存在 更為痛苦

來自福建廈門的任瑞文(化名)今年30歲,是一名設計學專業在讀博士。 他自學AI技術,親手「復活」了母親。

2004年,他的媽媽在一場交通事故中當場離世。 當年的他10歲,最大的遺憾是,連最後的告別都沒有。2023年,他跑到媽媽以前工作過的國企廠區檔案室,翻找關於媽媽的音訊、視頻資料,找了很久,落空而歸。

但是,他想做出最完美的「復活」。 於是,他挑選媽媽的照片,又用AI修改生成了上百個版本,想看看哪個效果最好。 在不停調整的過程中,他有時心跳加快,頭痛,想吐,「被思念反覆纏繞」。

2023年年底,任瑞文生成了這樣一張圖:媽媽年輕時的樣子,背景是換過的,換成了小時候媽媽經常帶他去玩的公園亭子。 轉成視頻后,媽媽的眼睛和嘴巴能動。

看著「復活」的媽媽,任瑞文有一種落差感。 「突然看到離開20年的媽媽在動,確實有安慰。 但當你回過神來,發現現實中早已沒有這個人,是痛苦的。」 他形容,這好似「潘朵拉魔盒」,「乍一看是給人安慰,但如果長期沉迷呢? 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 漸漸地,他不再翻看「復活」的媽媽。

另一邊,金黎明選擇每天「見面」。 每天早上工作前,她都要打開平板電腦,和睿睿聊天,聊天氣,聊煩惱,什麼都聊。 每天聽著女兒的聲音,金黎明感覺心情好多了。 她認為,這取決於個人心態,「我每天跟女兒互動,獲得鼓勵,這讓我更加積極面對未來。」

最近,金黎明在YouTube看視頻,自學AI「復活」技術。 她加入了內地線上病友群組,裡面有很多父母,他們的孩子因患與睿睿相同的疾病去世。 「他們說很想念孩子,我想學這個技術,幫他們『復活』孩子,緩解他們的思念,治癒傷痛。」 金黎明還想著,「如果哪一天平板電腦不能用了,我打算自己再『復活』睿睿。」

張澤偉表示,接單前會確認客戶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之前有客戶過度思念,試過自殺,這種都婉拒不接。」 張澤偉說,對於情緒不穩定,有精神疾病的客戶,無法判斷他們看到「復活」的親人會做出什麼,「肯定不能接」。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中國內地第一個在大學開設生死學課程的教師,至今講授生死學24年,他認為,AI「復活」只是輔助工具,確實能起到療癒作用,但前提是事主需承認了死亡這個事實,否則有可能沉溺在幻覺中,「千萬不要把AI『復活』的人當做本尊。」 他建議,當還不能接受親人離世時,最好不要嘗試AI「復活」。

此外,胡宜安又提醒,AI「復活」或會弱化生命本體意識。 「現在社會壓力大,萬一有人動不動就想著死了算了,反正可以AI『復活』,這將非常麻煩。」 他又補充,「另外,親人在世時,不好好珍惜,最後訴諸於AI『復活』,這就本末倒置了。」

淘寶上售賣的AI「復活」產品大多是逝者說話視頻,不能互動。(程式截圖)

有限的技術 需生平資訊仿思維

據觀察,目前市面上售賣的AI「復活」產品,大多數是動態照片和逝者說話視頻,說話的語氣、語速等與真人相距甚遠。

許森炫表示,逝者說話視頻有AI配音和聲音克隆兩種。 聲音克隆中,普通話還原度最高,方言只能還原大概60%,「客戶有時不滿意,主要就是覺得不像。」

視頻裡,任瑞文「復活」的媽媽能動,但不會說話,因為缺失媽媽原始的聲音數據。 「我不想隨便用AI配聲音,假,不太好,不舒服,你說是不是?」

張澤偉表示,目前的技術可以很好還原樣貌,但聲音和思維有難度。 「不同的語氣,比如高興、驚訝、傷心,這些AI很難做出來。」 張說,要做互動式的數位形象,還需要複刻思維,需使用逝者生平資訊,故事,甚至導入網上聊天記錄來製作。數據越多,訓練出來越像。

張澤偉決定繼續深耕。 在他公司門口的名稱招牌下,有這樣一行字:「讓這個世界留下一個永恆的我」,這也是他的發展規劃。 「我們要做數位永生,無論生者還是逝者,都可以創造AI『數位分身』,核心是解決陪伴和傳承等需求。」

最近,林志也在把AI複刻技術用在活人身上。 他給一位作家製作了「數位分身」,在書內附上賬號、密碼,讀者可隨時跟作家的「數位分身」提問互動。

林志給自己做的「數位分身」。(程式截圖)